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帝国主义逼迫清当局签订《辛丑条约》,把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使馆区范围内的中国衙署都必须迁走。太病院一时找不到新去处,只得暂借东安门大街太医白文寿宅第应差。不久,太病院又暂移北池子大悲观音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才于地安门外皇城根、兵仗局东,另建新太病院,三年完工(此址辛亥反动后,改成私立两吉女子中学)。大门三间,随门有房,西为听差跑堂东为科房。东有地盘祠一间;西有铜神庙一间。宜门内,东西厅各五间,是太医以下医官办公的处所。正北为大堂。后院是二堂,相沿原名仍称“诚慎堂”。院内东房三间是“首级厅”,西房三间是“医学馆”,东耳房二间是“碎务处”,西耳房二间是“教习室”,北面另有诸生自修室。这个太病院新署,现在遗址尚存。即今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东大170地安门东大街太病院二堂街一百十一号北京三十二中工厂和一百一十三号文物局家眷宿舍。大堂已拆建,但仍能瞥见当年的础石。二堂及东西厅房均保存着本来的修建,只是已成住房。但是从这些修建中,能够设想到当年太病院那种森严华贵,奥秘莫测的景象。
供奉于内廷的医师或医疗机构,我国自古已有,但其职官设置及其体制,各朝之间互有异同。周官有医师上士、下士,掌医之政令。秦置太医令。西汉时太常、少府都有太医令。属太常者为百官治病,属少府者为宫廷治病。东汉、曹魏沿置。隋唐设太医署,其主管官员为太医署令。宋有医官院,金代始改名太病院,其长官为提点。元朝亦称太病院。明、清两朝因循。
明朝宫廷除为天子办事的御药房外,还设有专为皇太子、后宫嫔妃和王府办事的医疗机构。
太病院下辖八个机构:
机构及品服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之初,操纵旧有官舍作为各衙门办事的处所,多散处城区,杂然无序。明英宗正统七年四月(1442年5月),始在大明门(清时称大清门,在正阳门内。束缚后已裁撤)东,新建很多官署。太病院署也在这里修建。清朝太病院因明署之旧持续设于该处。其切当地点是在天|安门前、钦天监之南,礼部正东,即现在的东交民巷西口路北四周。该院有大门三座,均向西。劈面是照壁,有黑漆誊写“太病院”三字的朱色立额。大门前为门役的住房。左为“地盘祠”(面向北),右为“听差处”(面向南)。署内有大堂五间,是首要的活动场合,此中吊挂着康熙御赐院判黄运诗:“崇高岂能再,调方比来情。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大堂左边,有南厅三间,是太医办公的处所。大堂右边是北厅。前面是先医庙,门称棂星,内门称咸济,殿名景惠,南向,殿内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的泥像,有康熙御书“永济群生”匾额。先医庙外北向者为药王庙。庙里有铜人像。连接大堂的过厅是二堂,前面另有三堂五间。
太病院的文物
行御药局“掌行箧药饵”。内设达鲁花赤一人、大使二人、副使三人。
两具铜人,在战乱中失落其一,所存一具,藏于明太病院的药王庙里,但这具铜人,是经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年)重新修铸过的。这些前朝遗物,因年代长远,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石刻笔迹已漫漶不清,铜像睮穴也已暗淡莫辨。明英宗号令新建太病院时,砻石范铜,重修《针灸图经》石刻和仿铸针灸铜人,置于院署,以供法度。明嘉靖时,针灸学家高武曾铸有铜人三具,男妇孺子各一。明万历中,医官杨继洲,又于太病院铸铜人一具。以是自北宋以来,前后共有针灸铜人七具。清末地安门外太病院新署“铜神庙”内供置的不知是哪一具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