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罕见。何故故?须菩提!如来讲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为五眼之一,便是声闻、缘觉二乘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的聪明。小乘人的慧眼,只得我空,犹有法执存在,对真谛还是「雾里看花」隔了一层,终未究竟。
成绩第一罕见功德:
「须菩提!将来之时,如果有善男人、善女人,能从这部经信受推行、讽诵受持,即为如来以佛的聪明,悉知悉闻悉见此人,成绩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统统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该住色生心,不该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该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好处统统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讲统统诸相便是非相,又说统统众生即非众生。
意指信后得解,亦指修行之阶位,为七圣一。钝根者见此经能信之,利根者读此经能解之,合谓之信解。又信者能破邪见,解者能破无明。
无实,就是「妙有不有」,不住有法,不见诸相可得,统统皆是人缘所生法,皆是无实的,故说「身相非身相」、「天下非天下」、「微尘非微尘」、「寂静非寂静」等;无虚,是「真空不空」,不住权乘不法,故说「是名身相」、「是名天下」、「是名微尘」、「是名寂静」等。无实是不住有,无虚是不住空,离空有二边,便是真空妙有的中道义谛。
义,便是「离相无住,妙有不有」的义理,如经文中「即非……」等;趣,便是「般若妙用,真空不空」的旨趣,如「是名……」、「是名……」等。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典范,信解*受持,不敷难堪。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罕见。何故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以是者何?我相便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便是非相。何故故?离统统诸相,即名诸佛。」
意译作斗诤王、恶生王、恶世王、恶世无道王。佛陀于畴昔世为忍辱神仙时,此王恶逆无道,一日,率宫人出游,遇忍辱神仙于树下坐禅,陪侍女见之,捨歌利王而至忍辱神仙处听法,王见之生恶心,遂割截神仙之肢体。
瞋恨:
【注释】
*离相者,离统统幻相也。人间统统相,皆是变幻之相。凡夫不知这个幻相是虚而不实,以是固执取捨,到处为幻相所惑。若能看破幻相非相,则外尘不入,真性便能闪现,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者也。
佛陀见须菩提已深解义趣,便为他印可道:「很好!很好!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而对于般若空理能够不惊奇、不可骇、不生害怕,该当晓得,此人是非常甚为罕见可贵的。为甚么呢?须菩提!因为他了悟了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即不是第一波罗蜜,因六波罗蜜性皆划一,无凹凸次第,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波罗蜜。五波罗蜜,皆以般若为导,若无般若,就如人无眼,以是,第一波罗蜜只是便利的化名罢了。
「须菩提!如来所证悟的法,既非实有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内心固执有一个可布施的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小我掉入黑暗中一样,一无所见。如果菩萨心能不住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日光下洞见统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