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从龙椅上悄悄地传来一句:“赤凤伯,朕唤你千里来京师,你却知但是为了何事?”
听了李啸的话语,崇祯微眯起眼睛,他淡淡地说了一句:“爱卿,那宋朝当时这般惨状,与那金廷签下和议,倒也算是情有可原。只是,现在我大明幅员万里,军兵百万,乃是一等一的天朝上国,比那残破得只剩下半壁江山的宋朝,却要强上很多吧?”
李啸见天子心动,赶紧趁热打铁:“皇上,自古以来,事难成而易败,功难建而易毁。想来古时那越王勾贱,愿尝吴王粪便而屈辱求存,终究卧薪尝胆十年积聚,终究一举灭吴,一雪前耻。陛下乃是多么贤明神武的天纵之君,这般忍辱负重的事理,更是无需微臣多言。”
见天子想用这个话题为自已摭掩,李啸毫不客气地亮了然自已的观点。
“启禀皇上,微臣觉得,大明现在内忧内乱,沉竒已深,官军疲于奔命,百姓难觉得生,这般艰巨情状之下,如若不能息宁边疆,临时对清人媾和,让官军尽力剿杀国中流贼的话,如何可重振本已蜩螗沉湎的国势,如何可答复大明昔日的光辉与光荣啊。”
李啸激昂的话语,激起了年青天子那久已扑灭的大志,他腾地从龙椅上站起,喉头涌动着,神采非常冲动。
崇祯悄悄地点了点头,便道:“李啸,朕且问你,我大明真要与那清人这般媾和,才气存续国本,匡扶国势么?”
是啊,自已这般辛苦谈成的这份和谈,那位多疑踌躇又怕担任务的崇祯天子,真的会加以同意么?
砚台翻倒后,墨汁四溢,将全部御桌感化得一片狼籍。
次日天亮,李啸便带上李浩然和一百名铠甲光鲜,身披鲜红披风的保护马队,与宣旨寺人一道,一同进京而去。
“李啸,你且退下吧,让朕好好想想。”
李啸的内心,实在和晓得动静后的杨嗣昌一样,完整没底。
直面杨嗣昌探听的眼神,李啸终究还是浅笑道:“杨尚书,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我们做臣子的,只要能尽自已才气,去为君上分忧,便是尽了本份。至于皇上究竟做何观想,李某却亦是难知圣意啊。”
“皇上,嘴巴长在人身上,别人要如何说,微臣自没法干与。但微臣倒觉得,宋金媾和,相互停战,不但不是甚么遗臭万年的丑事,而是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
崇祯摆了摆手,表示李啸不必再说下去。
直到将近天亮时分,李啸才含混地打了个盹。
想来客岁自已便向他表白过相干的态度,现在看来,却又不得不再费一番唇舌,来向他说了然。
“赤凤伯,以你看来,我们还能说动天子同意媾和么?”杨嗣昌的声音很低。
“恰是。臣汗青细致,大抵体味宋金媾和的颠末。”李啸侃侃而谈道:“当时,金朝在俘虏了徽钦二帝及一众皇族后,宋氏皇族仅剩康王赵构一人,逃光临安,方重修宋廷,再整国土。此时,宋朝国度残破,兵力大损,赵构为保全社稷江山,才不得不与金签下了现在看来非常屈辱的绍兴和议。规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地盘,归金朝统治,南宋天子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等和议条目。现在,世人多以为赵构此和谈误国误民,可谓大家鄙弃,但以微臣看来,却恰好相反。因为,恰是有了这份和议,宋朝才得以苟延残喘,疗摄生息,终究又延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宋祚。若当时赵构听信那些主战派的话,不顾国度的残破与兵力的陵夷,一味与如日方升兵力强大的金朝对抗到底,这南宋皇朝,可否存续下去,倒是难说得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