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经获得上师瑜珈的全数修法心要,接下来的实际,就全凭小我的尽力。正所谓徒弟领进门,修行靠大家。
这是他第一次以气候作比方,很有诗意的模样。
“我们的心就像是恶狗一样,不管如何豢养善待它,它都会伤害我们。但如果我们用菩提心来摄持,观想代受统统众生的痛苦,并将功德和安乐回向,如许一次的修法也能够堆集千百万劫的资粮并可减轻本身的痛苦。”
“人间上的这些法不管如何千姿百态地闪现,实在都是空性,我们如何会对之生起贪婪呢?有如是的贪婪,便会有如是痛苦的因。以是华智仁波切说:“当生贪婪的时候,立即就要舍弃它。”佛子行中也讲,引发贪婪的这个事物,必须顿时丢弃。”
接下来,上师说得更详细了:“比如我们搞修建做买卖等人间法就是毫偶然义,口中言说各种不如法的说话也没有任何意义,然后心内里产生的烦恼别离念――贪嗔等心也全都是痛苦的因。对于这些身口意的统统人间琐事,我们应当全数舍弃,今后今后,身材应当作顶礼、转绕等善法,口应当念诵经咒,心中应当生起清净心、大悲心,观修生起次第和美满次第。”
这也是为我们宣讲一个禅定的修法:自心的别离念,就像是小猴子蹦蹦跳跳,当我们抓住它的时候,必必要以一根正念的绳索来捆住它,不然它一顷刻也不会诚恳安份。是以我们对本身的心应不时候刻地停止察看。
这就有点文学色采了,上师精通汉藏两种说话,但我没想到,他修辞伎俩也用得非常好。
若不如是精进地修持,则无始以来串习的别离念很难以疗治,若没有专注修持,始终不成能成绩清净的禅定。是以当内心生起各种别离念,不管是粗的还是细的,我们都不能跟从,应当果断专注地修持,当即断除之。
“释迦牟尼佛在典范中指出,听闻一堂课的功德也是不成思议。由此有些人能够会想:善星比丘通达三藏,像他那样的听闻已相称不错,像他那样的精通我们也是不成能,但善星比丘最后还是堕入了三恶趣。此中的启事是,像提婆达多或善星比丘如许造五无间罪或是对上师生邪见的人,固然他们已听闻了佛法,但他们的罪业已把听闻的功德摧毁了。比如念观音心咒的功德固然非常大,但如果念咒之人杀了母亲,那此罪业已经胜伏其善根。但愿大师不要造五无间罪,如许每天闻法,今后必然会往生极乐天下。”
对上师不生邪见,这也是戒律之一。
最后,他仿佛为此对我们大师都宣布:“我但愿大师不要一开端就住在山洞等无人沉寂的处所,起首应当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师,当真听闻佛法,最好不要分开闻思修。我这里意义并非让大师闻思平生而不要修行,但一辈子都在盲修瞎炼而不闻思,这也是一种正道。”
“如前一段时候,天寒地冻、北风凛冽、枯枝籁籁,有如八寒天国,但过了九九以后到现在开春的时候,就逐步和缓起来了。别离念也如此,没有对治时,它是非常冥顽不化,但修持过后,就像明天的气候,它就渐渐地变得暖战役和了。获得地下的各种宝藏,并无深远泛博的意义,但如果我们能调伏心,获得轻安,则其意义非同平常。”
这与我看过的一部文学作品的比方有点类似,说一个烦恼炽盛的人,如同一头困兽。
“心如变幻的军队,与这个变幻的军队对垒的时候,但愿大师不关键怕,应充满信心,因为它本无自性。如果没有调伏自心,则在三界中会感受无量痛苦,而此生又像闪电非常长久不成靠,以是但愿大师再也不要今后迟延,应当尽快去行持。如果心中存有人间八法,如许仅在大要上修持正法、持守戒律或是具有必然的聪明,那实际上并无太粗心义,以是我们该当一心一意地察看本身的心。若自心不能安住,就谛视释迦牟尼佛的心间,若产生昏沉,就往上观他的肉髻,在大指模当中,也有观笔墨或标帜,如许观想佛在心内里,就轻易调伏本身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