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在看法上的窜改,但在实际中,却很难实现。
为此,上师还专门讲了事理。“我们再对此题目深切切磋,一个修行人要到沉寂处修持,需求具足相称多的前提和要求。起首,他必必要恭敬上师,恒常修上师瑜伽,若能一心一意地祷告上师,就不会有任何鬼神的违缘;其次,对大悲心也必必要修持,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大慈大悲的菩提心,那鬼神也不会侵犯。我们不管是修断法还是修其他的任何法,依止上师都非常首要。”
法王快意宝是上师多次提到的名字,这是白教的法王,也代表着上师的法系源流。
“释迦牟尼佛在典范中指出,听闻一堂课的功德也是不成思议。由此有些人能够会想:善星比丘通达三藏,像他那样的听闻已相称不错,像他那样的精通我们也是不成能,但善星比丘最后还是堕入了三恶趣。此中的启事是,像提婆达多或善星比丘如许造五无间罪或是对上师生邪见的人,固然他们已听闻了佛法,但他们的罪业已把听闻的功德摧毁了。比如念观音心咒的功德固然非常大,但如果念咒之人杀了母亲,那此罪业已经胜伏其善根。但愿大师不要造五无间罪,如许每天闻法,今后必然会往生极乐天下。”
“我们狂乱的心就比如熊熊烈火、飞卷的暴风、海中的波澜或是山上滚下来的石头,直接制止和对抗它则是困难重重,让它天然停止也不成能,以是我们应当依托各种的善巧便利来对治本身的心。”
所谓上师瑜珈,最后的目标,是把上师当本钱尊当作菩萨,如果你假想本身就是本尊就是菩萨的话,这类假想太大胆太没有按照,因而,我们能够先把上师假想为菩萨,再假想本身与上师就是一体的,这类假想在心机及实际中,是略微轻易实现的步调。
释迦牟尼佛在经中指出:若身材做各种人间的奇迹、口中讲各种非语(不如法的说话)、心生各种别离念,这些都有极大过患。为此,我们应那不时忆念大悲尊者释迦牟尼佛的金刚语,发愿从今今后,必然要好好护持本身的心,断罪积德。
“固然众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别离念,但却无涓滴的实义,它们全都是烦恼和痛苦的赋性。这些别离念就像是水中的波纹一样,如果不善加对治,而让它天然生起,那永久也没有绝顶。就像是孩童用木块和沙石作游戏,始终没有满足,永久不会舍弃,就如许在偶然义的别离念当中一向涣散着。以是对于之前卑劣的风俗和统统的烦恼别离念,我们必然要用聪明立即加以对治,将它们全数断除。”
不需求闻思,觉得拿一个密法便能够打天下,这有点近似于汉传佛教所批的那种: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
当然,每二步是一落空,也就是说,不管你在那里在干甚么,上师的形象始终在你脑海里,仿佛第三者视角一样,从未有分开。第三步才谈得上,上师在你禅坐中,如同在你身边说话,随时指导你的修行。
“比如在肮脏的洞窟中埋没有一条毒蛇,如果我们去靠近和贪求它,那痛苦当即就会呈现并缠绕着我们。别离念就像是毒蛇,若不将它丢弃,临时和究竟、此生来世它都会让我们饱受无穷的痛苦。是以,我们不该随顺这些卑劣的别离念。”
“如果我们没有调伏本身的心,那即便长时修持,也不会获得太多的好处。对于痛苦不肯意接管,而对安乐则激烈地固执,在安乐当中放逸度日,这类企求安乐和舍弃痛苦的别离念一向在不竭地出现,我们作为修行人应断除这类别离念。正在痛苦的时候,最好安住在空性的境地当中,如果做不到,就修持自他互换的菩提心,如许一来,痛苦也就变成了产生功德的因。若我们不能转为道用,则统统痛苦和安乐都会成为修道的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