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事理我们懂了,但是没有去实修,没有观无常,就贪着这个贪着阿谁,落空了就痛苦,起烦恼。如果无常观好了,观身心天下当下就观到它的无常性,心安住在无常上,对任何物体都不会贪爱、固执,就能断除烦恼。
但看一看本身,我已经生起出离心了吗?我每天修的是出离心吗?
实在,畴昔在印度,佛教徒也会晤临如许的挑选,而那不但仅是一个为了察看自心的自问自答罢了。曾有一个佛教徒被外道抓捕,被威胁说,你明天如果承诺舍弃三宝,那我们就放你安然回家。如果你不肯承诺,那明天你必然会死在我们的刀下。这位佛弟子所面对的,是生命和三宝之间的挑选。这时他答复说,关于舍弃三宝,我嘴里说一说是能够的,但我的心,永久不成能分开三宝。终究他被外道殛毙,以佛弟子的身份,满怀着对三宝的至诚信心,并带着三宝所赐赉的无余加持。
我们固执一个事物的时候,比如买一辆车子,会别离这个车子是我的、是新的,固执它是常有的,等开了十来年后,在这段时候里才渐渐地发明它在变老、变旧、变坏了,发明了它的无常性。但是明天买一辆车,明天开着也是一模一样,还是极新的,绝对不会设想到它是无常的。厂家说过三五天,乃至一个月,如果有甚么题目还能够换,为甚么呢?就是因为它没有多大的窜改,还是新的。
比如修菩提心,一样先要让心温馨下来,不再持续对各种外境做别离,起烦恼。接下来再遵循上师传授的体例修菩提心,比如观修四无量心,或者知母念恩的七重因果。一样地遵循这类体例,最后再观修空性,思惟人无我,法无我,顷刻无常,都是极殊胜的禅定。
观无常悟到无自性是很轻易的,前一顷刻和后一顷刻的身材已经不一样了,那么哪个是“我”呢?这是从时候上顷刻生灭破我执。从空间上就是多体法,身材是多体支分的,这个身材能够分为地、水、火、风,也找不到“我”;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多体法,每一个法都是独立的,都是各有各的种子,各生各的法,没有绝对的干系。固然有必然的互为缘起,但不是一个团体。
对于很多人来讲,或许都有如许的经历。本身因为朋友的先容,或者糊口碰到一些难以接受的窜改等等人缘,因而皈依了三宝。顺理成章地,今后熟谙很多佛教徒的朋友,大师一起集会,一起听课,一起议论佛法。几年下来,本身看起来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个老资格的佛教徒。
佛教实际的团体性与特别性,在哲学上已经生长得非常完美了。但在指导详细实际中,我总感觉有些力不从心。
我们早上刚起床时就会说,为度化统统众生发菩提心。这个发心,是真正的泛博无量,还是真正的浮泛有力?天下统统众生,对于我们而言,已经是一个泛博到无以复加,没法缘取的观点。仅仅如许想一想,说一说,谁都能够办到,底子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就仿佛我能够想,明天早上我的头上要长出七八个角,这美满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