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 第2章 定音鼓
目前发明的“故意之德”,最早的是在何尊,原文是“恭德裕天”。这是成王期间的礼器,记录了周公修建成周(洛阳)的史实。此中,另有“宅兹中国”四个字,是“中国”一词目前发明的最早笔墨记录。这件出土文物雄辩地证明,周人在停歇了武庚和三监的兵变,完整有资格“居中国而治天下”时,“以德治国”的看法就抽芽了。[11]
那就让我们一一道来。
次序,是礼的本质,礼的精力。
很好!文明暗码,就在于此。
鼓声隆隆啊,
这就是“以德治国”。
太阳从西边升起,并不希奇。周之前,炎帝就是从西边来的,并且是太阳神。周以后,秦人也从西边来,并且做始天子。从殷勤唐,“中国”一向在西边,“太阳”也都是由西往东移。这才有西周、东周,西汉、东汉,西晋、东晋。但无一例外,西在前,东在后。
甚么叫人殉?就是活人殉葬,用人做陪葬品。甚么叫人牲?就是活人献祭,用人做捐躯品。陪葬品,原始期间就有,但多为器物。捐躯品,原始期间也有,但都是植物,比如马、牛、羊、猪、狗、鸡。这些植物,养着的时候叫畜,要杀的时候叫牲,合起来叫畜牲。用于祭奠,毛纯的叫牺,体全的叫牲,合起来叫捐躯。祭奠用人牲,就是把人当植物;陪葬用人殉,则是把人当器物,都是典范的“不把人当人”。
以德治国,或许来自周人的灵感。
埃及的确就是另一个殷商。他们的政权都是神授,他们的国王也都是神的儿子,并且那神还都是鸟,只不过埃及的是鹰(荷鲁斯),殷商的是燕子(玄鸟)。
德,真能治国吗?
明显,以德治国,就是周人的政治思惟。这个直到明天还在影响我们民族的看法,是周文明和周轨制的核心,也是他们的一大发明。周之前,是没有的。[12]
因为不把人当人,证据则是人殉和人牲。
有贤人崇拜,就有了“看得见的力量”;有礼乐轨制,就有了“行得通的手腕”。一个环环相扣的完团体系工程就如许建立起来,而遵循这个体系扶植的就是中华礼乐文明。
清澈的管乐,
作为明白的观点和体系的实际,“天人合一”的看法产生于西汉,但抽芽应当很早就有了。实际上,甲骨文和金文的天,本来就是人。字形,是一个正面而立大写的人,头上一个圆圈,或圆点,或横线。以是,天,本来指人的脑袋,也就是天灵盖,厥后才引申为彼苍,再厥后才引申为老天爷。
哈哈,这就对了!
这就要问:殷纣王的御敌军队,为甚么前徒背叛?
但活着界范围内,他们却又是一个惯例。
又一种早熟的新思惟和新观点也抽芽了。
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看,礼就是礼器,即祭礼;乐就是乐器,即乐舞。这就是本来意义上的礼乐。周公要做的事情,当然并不但仅是把夏商的祭礼和乐舞重新编排一遍,而是要实现质的奔腾和窜改,从而把它们变成一种轨制,变成稳固政权、稳定社会、保持次序和安宁民气的东西。
卫和宋,实在就是殷和商,是当代殷商二字的音变。可见康叔封的任务,就是要把殷人改革成周人。[8]
没错,德这个字,殷商就有了,是甲骨文,并频频见于卜辞。它的字形,是路口或路上一只眼睛。意义也有两个。一个是“视野很直”,以是德通直,也读“直”。另一个是“瞥见了甚么”,以是德通得,也读“得”。在卜辞中,它还被借用来表示“失”。有得就有失,有治就有乱。在古笔墨中,得失治乱,都可以是同一个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