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 第6章 根本所在
毫无疑问,这里说的乐,是音乐(艺术),也是欢愉(审美)。但不管艺术还是审美,也不管其气势是和顺浑厚、汪洋恣肆、澹泊虚静还是萧洒超脱,都是群体的、家国的、伦理的,也是调和的。即便有戏剧抵触,亦不过忠与孝、仁与义、情面与国法的冲突;而冤案则总能昭雪,结局必定大团聚。因为我们不但要忧国忧民,还要得意其乐。
嫡宗子是有特权的。在而后将近五六百年的大好光阴里,周的君子和淑女们芳华幼年,心智敞开,遂归纳出独具一格没法复制的俶傥风骚。
中汉文明,必定只能是“无神的天下”。
所谓“实际精力”,也就是不承认“此岸天下”。既没有宗教的此岸,也没有哲学的此岸,乃至没有科学的此岸。是以,杞人忧天一向传为笑柄,清谈则被以为会误国。难怪魏晋玄学只能昙花一现,还要在后代备受诟病,固然两晋之亡一定因为清谈(请参看本中华史第十一卷《魏晋风采》)。
翅膀便分歧。
黑名单
题目是,文明内核分歧,又如何样呢?
太极图是甚么?阴阳二极的内循环或窝里斗。它们能够扭转,能够消长,能够起伏,还能够互换,但不能出圈。至于那“二极”,可以是礼与乐、儒与道、官与民、出与入,等等等等。但总之,是人不是神。
我们跟西方相反。
以是,希腊人有两只翅膀:科学与艺术;罗马人也有两只翅膀:法律与宗教。它们都是互补布局,也都表现了个别认识。因为这两只翅膀就像十字架,以自我为中间向外伸展,最后又回到了本身。
没错,中原民族也有理性,但不是科学理性,而是品德理性或伦理理性。这类理性以为,人类天然地就是“群体的存在物”。群体是先于个别的,也是高于个别的。没有群体就没有个别,就算存在也没有代价。个别存在的代价、意义和任务,就是在群体中找到本身的位置,并恪守本分,作出进献。是以,面对别人,要禁止本身,叫“克己复礼”;面对本身,则要融入个人,叫“嫡亲之乐”。
礼乐合一成于乐。
难怪德尔图良大主教说:正因为荒诞,我才信奉。[5]
周人,或许真是皇每上帝的“嫡宗子”。
这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
文明,就是体例。
总之,统统统统笼统的、玄远的、非世俗的、不能兑现的,都不在视野范围以内。甚么天国,甚么来世,甚么末日审判,甚么极乐天下,这些空头支票才没人当真感兴趣,只能利用愚夫愚妇。我们真正感兴趣的,还是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哥们义气,六合知己。这些都不是信奉,但是管用。
没有宗教,就不会有信奉。
只不过,当罗马人皈依了基督教时,罗马文明也走到了绝顶(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九卷《两汉两罗马》)。那两只翅膀帮忙西方当代文明腾飞,要到文艺答复以后。
中华的翅膀,是忧患心机和悲观态度。
何况奠定中华的,也不止他一小我。
希腊人和西方人既然是小我本位的,构成社会就只能靠“非人的第三者”,比如左券。这就必须理性,并且得是科学理性。他必须像对待数学题一样对待社会题目,像遵循运算法例一样遵循社会标准。但同时,又必须有一个出口,以便在被标准和压抑之余,感性打动也能获得宣泄和开释。
它的背后,则是中汉文明的第二种精力。
天人合一归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