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生不敢冒昧,只是想陪着先生。”
而郭弘哲,正跪在阶下,低头受审。天生得病的半大少年,身材孱羸,吓得脸白唇青,指尖发紫,已经病发了。
万斌盯着仇家之媳的孕肚,忆起惨遭北犰搏斗的独子,眼底闪过一丝阴狠,心想:我的儿子死了,郭家媳妇却有喜……她的孩子,凭甚么出世?老天爷应当叫郭家也绝后!
姜玉姝神采突变, 穿衣服的行动一顿, 欲言又止, 缓慢系好衣带,仓促往外走,凝重说:“先去私塾,边走边聊!翠梅,详细说一说你的所见所闻。”
“我、我——”郭弘哲哑口无言,如同挨了一耳光,脸颊火辣辣,呼吸短促,唇由青转紫。
俄然,院门被“咣当”一踹,几名戎装边军迈进门槛,打头的郭弘磊神采乌青,怒问:
翠梅飞奔报信, 气喘吁吁,一额头汗,孔殷奉告:“本州最大的父母官, 知府万斌!”
别的,一队带刀官差在旁候命,众星拱月般,簇拥知府。
“嗳,当官的说话文绉绉,我听不太懂,稀里胡涂。”里正妻热情肠,直把人搀进门槛才放手。
“我家穷,如果要束脩,就没法让孩子上私塾了。”
潘睿作为赫钦县令,带领刘桐等人,侍立万斌左边,右边则站着几名州吏,皆官袍笔挺。
不消半晌,一行四人赶到私塾,远远便见乌泱泱大群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踮脚伸长脖子,迷惑旁观,群情纷繁。
在郭弘哲身后,周延、胡纲等人也跪着,敢怒不敢言。
“我晓得。别慌,我正在想体例。”姜玉姝焦头烂额,空中凹凸不平,跪了半晌,膝盖越来越疼。
“充公过!”
“如此发兵动众,不知我家人到底犯了甚么法?”
“总而言之,用心刁难!”翠梅气呼呼。
“先生一片美意,白日下地干活,傍晚才讲书,特别辛苦。求求大人,别冤枉他。”
“我是做嫂子的,对家里的财物了如指掌。”姜玉姝慎重其事,果断表白:“我愿作证:六合知己,日月可鉴,弘哲从未收过一文钱的束脩!何来‘大肆敛财’之说?”
千万没推测,造福山村的私塾,竟变成把柄与罪名。万斌指责“因教书而用心、不算用心屯田”,听似在理,但如果叫真辩论,流犯辩不赢。
万斌黑着脸,举高低巴,满心不悦,打着官腔,慢条斯理地说:“本官梭巡村落,偶尔发明一私塾,便查问查问,为的是制止不学无术者误人后辈。你们倒奇特,不但涓滴未能体味官府的良苦用心,还齐声替流犯美言。唉,真令人费解。”
姜玉姝责无旁贷,立即帮腔,正色答:“刚才已经禀了然的:皆因四周缺读书人,才让弘哲教孩子们认认字。弘哲年纪小,临时称不上‘饱学之士’,但他五岁开蒙,长辈一向请名师教诲,足足勤奋七八年,别的不敢夸口,但《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他滚瓜烂熟,有才气给孩童发蒙!”
“官员闻声私塾里传出读书声,初时奖饰‘书声琅琅,动听动听’,然后召见做先生的,较着有嘉奖之意。谁知一听三公子的来源,万知府立马变得冷酷,开端质疑‘流犯怎可担负发蒙先生一职’、‘流犯怎可办私塾’、‘郭家收了多少束脩’等等。”
“开口,不准瞎嚷嚷!”州府小吏脸上挂不住,厉声喝道:“知府大人问你们话了吗?私行插嘴,没规没矩。”
“从速让开,给她们出来。”